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

鞋與健康的是是非非 負跟保健鞋最有益?-1

鞋是人們必不可少的生活必需品。它不僅可以提升一個人的穿著品味,更與我們的健康息息相關。從平底鞋的舒適與樸實到高跟鞋的誘惑與時尚,制鞋業在不斷地變化著鞋跟的高度。而最新研究顯示,負跟鞋更有利於人體健康。

  鞋是人類現代生活不可或缺的用品。古人雲:千里之行,始於足下。如果沒有鞋,簡直不可想像。如果提到鞋的科學,人們首先想到的一定是運動鞋。雖然在1960年,埃塞俄比亞的馬拉松選手阿貝貝赤足奪得了世界冠軍,但隨著運動科技的發展,赤腳大仙的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了。現代競技運動中,運動鞋是戰靴、是裝備。生產廠家對運動鞋的開發也絕不亞於軍備競賽,可謂不惜血本,一擲千金,一雙跑鞋的造價可高達數萬美元。運動鞋的科學設計體現在鞋底上,不同的運動甚至不同的場地對鞋底都會有不同的要求,因此,很多的鞋底部件都可以自由拆換,以備不時之需。著名跨欄運動員劉翔在比賽前就曾臨時決定把跑鞋的短釘換成長釘,而且獲得了滿意的成績,並稱長釘是他的“秘密武器”。

  俗話說,生命在於運動。普通人的站立行走也是一種運動,是否也該有相應的健康裝備呢?由於人是直立體位,體重全部由兩足負擔。站立和行走時,鞋與足必然結合為一個有機的整體。所以普通人的鞋是否科學也在於鞋底,不科學的設計非但不利於日常生活,而且還有害健康。比較典型的就是因高跟鞋所引發的一系列足病。同時,高跟鞋還直接影響到脊柱的健康。所以,醫生們都特別提醒腰痛、頸椎病患者,一定要注意對鞋的選擇,避免穿高跟鞋。這是關係到人類健康的重大問題,因此,生活用鞋的研究遠比運動鞋的研究更為重要。

  人與鞋的關係,就好比是建築物與地基的關係。任何一個建築都不會對地基的設計掉以輕心,建築學會還特設地基基礎分會,專門進行深入的研究。而對於鞋的設計來說,卻從未這樣嚴謹過。傳統觀念的落後與偏見,嚴重地制約了制鞋研究的開展,還造成了更多有損於健康的問題。臨床資料表明,“足部疾患除先天畸形外,許多是後天獲得性足病。據推算,全世界約有1/4的人承受著不同程度足病的痛苦。”醫學界確認,大部分足病都與鞋有著直接的關係。而且大量資料證實:赤足更有利於足的健康。也就是說,從足的健康角度來考察,鞋是有害無益的。由於長期沒有找到真正的病因和對策,只好無奈地稱之為“文明病”。這對於高度發達的現代科學來說,無疑是一種莫大的諷刺。

  愛恨交織高跟鞋

  高跟鞋是時尚女性的摯愛,它像藝術品一般華美綺麗。但最初穿上它的感覺,一定是戰戰兢兢,如履薄冰,就像歌中所唱的那樣:“高高的高跟鞋踩著顛簸的腳步”。伴隨著受刑般的痛楚,各種病變也隨之而來。在鞋與健康的問題上,高跟鞋對健康的損害是最為典型和突出的,它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。

  前足疾病。拇外翻、趾間神經瘤等常見的前足疾病,一般都與過度受力有關。高跟鞋使人體的重心前移,腳掌的受力成倍增加,長此以往必然造成疾患。這兩種疾病一旦形成,行走能力會大受影響,連正常的穿鞋都很困難。除了手術之外,目前尚無更好的解決辦法。

  平足症。蹠腱膜鬆弛是平足症的重要成因,它位於足底,像弓弦一樣維持著足弓的穩定。鞋跟越高,足弓的後臂越長,蹠腱膜所受的拉力(張力)也就越大。如果長期拉力過大,蹠腱膜鬆弛,足弓就隨之降低,嚴重的會造成平足。鞋跟高度與蹠腱膜所受拉力的關係,從鞋底的構造上就能清楚地反應出來。很多鞋的腳心部位(相當於蹠腱膜的位置)都有一條鋼板,稱為“鉤心”。它是用來加固鞋底的。鞋跟越高對鋼鉤心強度的要求也就越高,否則鞋底就容易被拉斷,無跟的鞋則不必使用鉤心。鞋跟的高度越大,鞋底越需要鋼鉤心來加固,而人的蹠腱膜是無法加固的,這不是很可怕嗎?

  踝關節損傷。踝關節損傷俗稱“崴腳”,穿高跟鞋崴腳已經是司空見慣的事兒了。正常人在行走和運動中,腳踝容易產生向內的翻轉力,鞋的外側總是最先磨損就是這個原因。人的自身也在不斷地調整這種翻轉力,以維持平衡,但穿上高跟鞋後,調整能力就會減弱,容易造成崴腳。且鞋跟越高,向內翻轉的勢能越大,受傷程度也就越加嚴重。

  腰痛和頸椎病。腰痛和頸椎病的主要原因是脊柱的彎曲過大,因為脊柱是由多個椎骨連接而成的,兩個椎骨的接觸面近乎為平面。姿態挺拔時,椎骨之間是面與面的接觸,受力得到分散,不易損傷;而脊柱彎曲時,椎骨間的接觸面變小,受力趨於集中,甚至集中到一個點,壓強迅速增大,這樣很容易損傷椎骨。高跟鞋使人的重心過度前移,必然造成骨盆前傾,脊柱彎曲增大,腰椎和頸椎受力的集中,容易形成損傷,這種損傷的積累最終將導致腰痛和頸椎病的發生。

  似是而非中跟鞋

  長久以來,中跟鞋一直被認為是最有利於健康的,而且沒有任何不良作用,與高跟鞋成為鮮明的兩極。在制鞋業,它被奉為金科玉律,設計者盡可能讓自己的產品符合中跟標準,以求暢銷。消費者出於健康的考慮,也往往會選擇中跟鞋。那些對高跟鞋望而卻步的女性,對同樣可以搖曳生姿的中跟鞋更是情有獨鐘。這樣,中跟鞋就自然而然地成為鞋類的主流產品。

  但這個理論有時也不免讓人疑惑,中跟鞋和高跟鞋都是在鞋底後端加個跟,雖高度有別,但很難劃出絕對的界限。比如3.5釐米高的鞋跟,有人認為是高跟鞋,有人則認為是中跟鞋,後來又有了“中高跟鞋”的過渡性稱謂。既然沒有絕對的界線,那怎麼可能有著截然相反的作用呢?高跟鞋是有弊無利的健康敵人,僅僅稍矮了一點兒的中跟鞋則是十全十美的健康天使嗎?以懷疑的眼光審視下去,問題就更多了。

  中跟鞋的健康理論核心是:它能使足底的受力變得均勻。解釋起來好像很簡單:高跟鞋使腳掌的受力大於腳跟,自然不利於健康;而平底鞋,腳跟的承重又大於腳掌,也不合適。只有中跟鞋才能使腳的受力變得均勻,所以最佳。

  其實,只要看一下足部解剖圖即可得知,足的結構顯然是不均勻的,跟骨粗大堅實,肌肉韌帶強健;而前足的骨骼、肌肉和韌帶都要弱小得多。從人體力學的角度分析,跟骨骨骼近似於縱向疊加,結構穩定,重力傳導順暢;而前足的骨骼幾乎是橫向排列,承重時必須要由肌肉和韌帶的力量來維繫,屬於彈性結構,容易變形,不適於承重。總之,無論從哪個角度分析,前足的承重能力都遠不如後足,讓前、後足承受同樣的壓力沒有道理——均勻並不等於合理。它必定會損傷柔弱部位,這也是足病多發於前足的原因所在。

  再看中跟鞋的所謂第二大優點,即減緩震盪,保護脊柱和大腦。由震動造成的疾病,被稱為震動病,它使神經系統的功能下降,條件反射受到抑制,神經末梢受損,震動覺、痛覺功能明顯減退。表現為手臂發麻、酸、痛、有蟻行感,嚴重的還會出現手臂皮膚蒼白、青紫、手肌無力和肌肉萎縮,後果比較嚴重。但震動病屬於職業病,是高頻率機械震動長期刺激人體的結果。多發於機動車駕駛員,比如拖拉機手所承受的震動頻率每秒高達50多次,掛高速擋可達100~200次。這種震動和人自身運動所產生的震動,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。

  為了避免對震動病的恐慌,國際標準化組織第108(機械與振動)技術委員會第四(人體振動回應)分會,專門研究了震動對人體健康的影響,最終認定“步行與奔跑是人天然的運動方式。特別是聯繫到肌肉完成的工作,可以認為所出現的振動應力在正常情況下不該有傷害性的後果,為了獲得人體在挺直姿勢時振動特性的指征,比較走或跑時振動所引起的人的反應是有益的。”既然這種振動是有益的,中跟鞋為何要防範它呢?

  有趣的是,最早給鞋底安裝鞋跟並不是為了行走,而是騎馬。遊牧民族在騎馬時,鞋跟可以讓腳穩穩地卡住馬鐙,戰鬥時還能站起來使用武器,優勢顯著。隨著遊牧民族對各地的征服,有跟的鞋也逐漸流傳開來,並被廣泛接受。這才是出於切實的需要,也是鞋跟惟一可信的功能。

  從對人體的作用而言,中跟鞋和高跟鞋並無兩樣。按照科學的分類,中跟鞋
返回列表